高庄营“水军”高风格 ——太行东麓引岗渠建设纪实之三十
高庄营“水军”高风格——太行东麓引岗渠建设纪实之三十
(曲艺或朗诵组歌)
作者 王义书
(根据张书亭 远冰 谢树坤长篇报告文学《水从柏坡岭下来》改编)
冶河渡槽宛若彩虹,
凌然横跨冶河上空。
历经山洪巍然屹立,
安然无恙肃然起敬。
七0年来到了冶河,
党旗高挂鼓满春风。
高庄营副书记带队,
胡坤元从不落稀松。
营长聂子强敢碰硬,
军无戏言立下军令。
开工之初来在工地,
没有机械全靠手工。
整个河滩顽石密布,
河底河床泉水汹涌。
捞出沙石拖泥带水,
无法运出道路泥泞。
水中炮捻无法点燃,
工程缓慢令人头疼。
年前年后最为困难,
十冬腊月滴水成冰。
寒风刺骨伸不出手,
踏着冰渣依然施工。
地槽挖泥湿了胶鞋,
水里开炮手脚全冻。
手成了翻花红石榴,
腿成了两根冻大葱。
首先开挖槽墩基础,
不到山根绝对不停。
渡槽倒虹吸同运转,
要比倒虹吸深几层。
往往因为浸水涌动,
四壁坍塌不断发生。
民工水中艰难作业,
没有怨言没有吭声。
高庄营所在古河道,
地质情况万象丛生。
究竟多深全然无知,
没有钻探资料考证。
要给冶河开膛破肚,
政委营长首当其冲。
他们一镐一高地挖,
冰渣飞到了脖子领。
让人体验钻心刺骨,
让人体会啥叫寒冬;
他们一一锨一锨铲,
只因为沙石老涌动。
铲起沙石老被冲走,
不厌其烦考验耐性;
他们一筐一筐地背,
筐子在肩滴水成冰。
沙石在筐里滴着水,
淋湿了衣服不言声;
他们一车一车地拉,
一车泥沙一车深情。
地上没路碾压成路,
满载希望满载憧憬。
两个大号六个槽墩,
正好处在最低的层。
地势最低水位最深,
冲刷最大沙石最雄。
甚至挖到二十八米,
才能挖到岩石表层。
坚强乐观的高庄营,
提出口号刷亮天空;
宁愿自己捞石籽儿,
不让他人湿鞋底儿。
他们在水中挖深坑,
把水引到大坑之中。
好为兄弟连队方便,
龙江风格令人感动。
他们想到战争年代,
为让兄弟战场轻松。
自己主动暴漏目标,
引敌人火力来炮轰。
让兄弟连队寻战机,
尽量促成全局大胜。
把水引到自己地段,
把敌引到自己段中。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白求恩精神千古颂。
水中作战传到后方,
公社书记非常激动。
立即召开支书会议,
筹集电机运来水泵。
染眉之急得到解决,
武树林书记该记功。
没到过引岗渠的人,
不了解引岗人苦衷;
没见过引岗渠战斗,
不理解引岗人真情;
没参加引岗渠会战,
不体会引岗人心声。
还是老引岗讲的透,
还是老引岗讲的清;
还是老引岗讲得好;
还是老引岗讲的中:
说槽墩浇铸岩石上;
不如说民工手掌中;
说该在民工肩膀上;
脊梁托起一道彩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