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青云 发表于 2014-11-20 19:59:10

《意在似有还无间~评《笙歌》》

文:音核词版版主:歌青云

这是一首曲高和寡,词高和寡的歌,这是我听第一遍觉得不知所云,听第十遍觉得言说不尽,听五十遍之后却无从谈起的歌。单看歌词的格式是很奇怪的,我想应该是王未写给曾一鸣的填词。听完歌,再来好好研究一下歌词吧!

《笙歌》

词:王未 曲:曾一鸣

~词名《笙歌》,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古代的一种“合奏”,二是取古诗词的一个悲凉意象“笙歌散尽游人去”。该词用的偏向后一个。

似有似无的黄昏 倒映着
浮的城 晚的灯 流水声
好像是刹那间 转过了 因果门
又看见 那所有的爱还没变成恨

~整首歌词全部是写意的风格,无怪豆瓣上有歌友听不明白。第一段写什么?不听十来遍还真不好说。来看看开头,“似有似无”其实奠定了整首词的文字和内容走向,整首词都是“似有似无”的。接着黄昏被比喻成了流水,倒映着“浮的城”、“晚的灯”,天上地下,境界被打开了。“流水声”则是通感,黄昏比喻为水,取水之形态,流水本身则取了声音,互相印衬。四个意象静、动、静、动,场景呼之欲出,妙到巅毫。接着抒情主人公在这颇有禅机的场景中产生了错觉,转过了“因果门”,既然转过了,应该结束了尘世的一切,然而,似无还有,爱还存在,并没全变成恨。第一段是景物的禅境跟内心的矛盾结合,近年来还是很少有词开篇能达到这个高度。

谁 借了醉意的叹息声
吹散了 蔷薇谢开一帧帧
推开了微风 唱过了日月冷
记忆里 慢慢 模糊的那些人

~谁?解读成主人公自己为好。借了醉意而叹息,醉,又一个朦胧的词意。吹散了、、一帧帧。这个帧很高明:古代一幅画就是一帧,现代经常用在动画制作上,因此帧字一出,我看到了水墨,看到了现代动画,一个个开谢的场面都被叹息吹散了,是表现吹散了生死之意吧!推开了微风,又是通感,无形化有形。唱过了日月冷,这句我理解的是:在日色下,在月色下,在心中凄冷的歌唱过。结果呢,那些熟悉的人都在记忆中模糊了,又紧紧扣住似有似无的主题了。到这里想表达的,是我们高中诗词鉴赏常说的:流年易逝,岁月如梭之感。

镜中的花 谁还记得吗
用今天的碗 装满昨天别离的沙
永恒的容颜怎会败给 弹指的芳华
仰慕着天空 身体却渐渐滑落在一个
那名字就叫作逝去的山崖

~这一段每句话前后都是一个对比。起首于虚无之中“镜中花”,林夕《身外情》说“原是镜中花,留在镜中死,原谅我 ,不记得忘记
”王未在这里用了个反问,镜中花真的死了,到底谁还会记得它的美丽呢?是青春死了?爱情死了?生命结束了?我想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包含在内吧。然后主人公就像一个老僧,拿碗装满了昨日的别离,一沙一世界,一碗砂,将是曾经多少悲欢哀怨的故事!接着反用了两个意象,应该是永恒芳华不会败给弹指容颜,然而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反过来则强调了“对视感”,而不是“怀念感”的状态。昔日人已去,今日的“我”成了一个矛盾体,思想在追寻着天空,身体却也慢慢老去了。这几组对比句强烈表现着主人公内心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美好与破碎,带出了下一段更加悲凉的感悟。

谁 为胭脂哭出了声音
谁 为断壁画美景
仿佛曾说过 甘心过 丢失过 透彻过
啊~

~头两句两个质问一般的“谁”可能是主人公自己,同样也可能是主人公期待的知音。能一同为胭脂的老去而哭泣;一同为断壁的苍然而画出曾经千峰竞秀的壮美。可是呢?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说过的,没实现的,甘心了。丢失过的,悟透了,解脱了,,,所有所有的纠缠念头都在最后一个“啊”的长音上,曾一鸣先是不甘心的怒吼,然后是长叹几声,突然一个轻轻的音,又将歌曲境界带回了开头的似有似无。

~总体上看这首词,在现代词汇占主导的句子中却透露着苍凉的古意,比普通的中国风词还要高出一个层次。如果放在一个位置衡量,不确切,我想应该在方文山《烟花易冷》、和林夕《一丝不挂》之间。另外词中还隐含着佛法无边的愿力,始终让词在超脱与束缚中挣扎。甚至听了几十遍,我觉得还有拓展的空间。
尽管是曲高和寡,词高和寡,但有这一首歌,我这一辈子算是记住曾一鸣和王未了。我解读的未必准确,但一定要为这首好歌尽一点微薄之力。作为一个歌词写作者,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有一首词徘徊在中国风的边缘,却达到了难能可贵“似有似无”的禅词境界!

(本文只谈《笙歌》歌词,能力有限,未涉及曲子。)

2014年11月20日

稿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七楼。

娱乐都御史 发表于 2014-11-25 22:03:32

确实是曲高和寡,词高和寡,评高和寡,我耐着心没有看完,呵呵。

我的意见是最好拣和不寡的评,这样,大家才会对歌曲深入理解。你整这和寡的,你解析了,我还是迷糊:lol

夜小末 发表于 2016-5-23 19:21:34

王未,属于新晋词人里比较出众的一个,关注他好久了,很有才。

沫以沁泠 发表于 2016-5-24 23:10:38

长青藤 发表于 2016-5-25 03:56:10

学习进步,是我的追求,感谢青云奉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意在似有还无间~评《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