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灶台
本帖最后由 长裙女孩 于 2016-7-13 19:12 编辑五月,走进江南的竹林里,
看见,一间小小的泥房子,
眼睛,就种在了那里,
想起,爸爸的灶台,就在这样的泥房里。
爸爸,我多想你啊,
虽然也常去看望你,
话却越说越少了,
我是你的孩子呀,怎么会变成这样子。
那天,我看见你了,
在匆匆擦肩的人流里,
你去买菜,我去上班,
可是,我都没叫你声 爸爸,怎么会是这样子
爸爸,带我回家吧,
在熟悉的老灶台,
我烧火,你做饭,
让时光慢慢地倒流,让我好好陪着你
别让我陌生得叫不出爸爸,别让我们不敢说我想你,我念你,我深深爱着你
感动,了。我看词,很少带着感情去看,第一遍看完,忍不住又看了第二遍。
另外,既然是写给“爸爸”的
在第一节里。“爸爸的灶台”如何不写成——你的灶台 简单 质朴的文字 更显真情! 关于这首词,我先不说,怕干扰你们的判断。 我似乎读懂了里面的情感,可我有点不敢说 我就喜欢这样有真情实感的好词。真实的情感描述是一种心灵的闪光。所以会打动人,所以会有共鸣。在这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多么浓的深情。我懂得。因为我们的心是相通的。点赞了。问候裙子斑竹。 心中真情的流露。好! 亲情面前称谓太过无力,千言万语早已潜入爱意 这两天一直在听一首许飞的《爸爸的散文诗》,她的这首歌,句子写的很柔软,却会在不经意间挠到人心。这首《爸爸的灶台》,主题很清晰,不过按照一般规矩去监测的话,会存在一些格式上的问题。很像传统的AB格式,不过,二三节同一句收尾,二四节又同一个起韵,这种比较凌乱的安排方式,对旋律要求极高的。这个标题适合画面感,适合细节的突出,特别是表达这种宏大长久的主题,有时候靠称谓或者直白去诠释,基本上其他句子就没有价值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