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刀刀
发表于 2010-4-11 08:25:17
岳飞在我印象中是个大败金兀术,横扫金兵的一代名将,金戈铁马的场景用摇滚乐的形式来表现无疑是最好的,但是最后的风波亭怎么去表现就很复杂了,用古筝这些个民乐还是用西洋的交响乐就不是我能说的了的啦~还有,别光是我们三在说这歌,音核的高手们,一起上哈~越热闹越好哈~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哈~:victory:
一笑~~
发表于 2010-4-11 17:41:51
这歌战鼓声听着很振奋~~如果在细节里加点京胡的SOLO还有京剧靠把老生的唱腔做副背景会不会好些呢~~个人感觉~~现在来听也是非常棒的一首好歌了~~
也胡缠
发表于 2010-4-11 22:05:47
浮想1142
(一 岳飞
1142年是岳飞的卒年,留给历史的是千载骂名的“风波狱”和“莫须有”两大事件。时至今日,许多人开始重新评价早已盖棺多年的旧事,好在历史就是这样,他感招人们的正是人们对真相的溯求,所以定论永远言之过早。
从1142年以前的岳飞乃至岳家军,是一路飙升的,岳飞从寂寂无名的韩琦家的庄客,到武官中的最高官阶——太尉。岳家军从一群散军游勇到国家倚重甚至到忌惮的抗金主力。这是短短几年间的质的飞跃。这里离不开岳飞的用心用命,也离不开赵构的青眼有加,赵宋有个习惯,对武官由来忌惮,先不说太祖先例——杯酒释兵权,就是在南宋抗金的重要时期,也依旧下手频繁,先是辛世企(此人早期的五帅之一 ,后是刘光世,韩世忠。所以这里有一个政治习惯的问题。这些政冶习惯也给了岳飞发展的很大空间,也同时埋下了杀机。
这是一个大的前提,因为中国每逢大乱的时候,往往都是拥兵自重者是最大利益获得者。在唐至宋的一百年间,犹为剧烈。宋本身就是最大的获利者,赵匡胤这个周的殿前都检点以一个小的阴谋手段,就依靠实力轻松夺了柴家孤儿寡母的天下。这给赵宋的皇帝一个很大的刺激,江山易得也易失,就在于对武夫的态度。所以对武夫的猜忌是赵宋的维护皇权的信条,最后都写进了每任皇帝的基因里。
岳飞打仗是一个好样的,而且是很会打仗,这有两个方面(一 从岳飞给韩琦护院,那一箭射翻了盗贼开始,就开始他的亡命生涯,宣和年间,参军攻辽到过燕京,并误以为是黄龙府,后金灭北宋后,投军王彦,王彦军溃后,就有了自已的游击部队,投宗泽,力战金军,开始暂露头角并得到赏识,后宗泽死,后任杜充无能,黄河一线溃败。在这纷乱的时候,正是岳飞一展拳脚的时候,屯兵宜兴,邀击金军。在不断的胜利和壮大里,逐渐闯进赵构的视野,赵构需要一个可以信赖的大将撑住危局,于是形成了几年间的岳飞的窜红,和1142年前的君臣间的黄金默契期。这表现在后来的三次因为一些事情,岳飞摔钯子,赵构纡尊绛紫的去请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对岳飞的倚重。岳飞能让赵构如此在看重,说明岳飞在当时绝对是最出色,岳飞作战勇猛,曾亲自杀进入金营,击杀金大将黑山大王,岳飞指挥有方,在金宋的战场上一直是金国的一个恶梦。从实际上看,岳飞为赵构也出了大力,比如剿灭杨幺等农民起义军,实在是解除了赵构的心病,让他有了一个家的感觉。(这里要顺便说一嘴,中国的皇帝对外易阳萎,一旦外族入侵,以屁滚尿流为主,对农民起义,用尽全力,懦夫露出残暴的特质。流传至今就是现今中国人的窝里斗的劣习 这对于赵构来说,贡献上非常的。
(二 岳飞治军也是相当有方的,岳飞的岳家军是一个杂牌部队,是在对金不断的战斗中壮大的,王贵、张宪、徐庆等人旧部曲,牛皋、董先、李道是旧京西军将领,傅选、李山来自杨惟忠旧部,李宝、梁兴则是两河豪杰,此外还有杨再兴等反正的贼寇,甚至还有王俊这样的并入的范琼旧部。可以说是一个一支多国部队。。曾有一个投入岳家军的将领傅庆,后来感觉岳家军太清苦,要转投它处,让岳爷发现了,就立刻斩了。手段够历害的。岳云年仅十二,也跟随张宪作战,数立奇功,但岳飞都隐瞒不报。收复襄阳,立功第一,岳飞又不报,部下看不过去,这样才给了一个“武翼郎”的小官’岳飞讨平杨么,岳云又功劳最大,岳飞还是“不报”,连宰相张浚都看不过去了。后来的郾城、颍昌大战,岳云先在郾城为先锋破兀术精兵,后又支援颍昌,以八百骑大破金兵,“出入行阵,体被百余创,甲裳为赤”,终于因功被授予遥郡防御使军衔。岳飞不出意料,又是“力辞之”。所以岳飞对将佐的管理上才有一个让人心服的威摄感,岳飞在短短几年间。把一支杂牌部队训练成抗金的主力,这是谁都不能小觑的,所以岳飞是无可挑剔的帅才,抗金的中流,而同时期的其它将领,韩世忠、刘琦、杨沂中、吴阶等也有大败金军的记录,而他们的问题是利用地利条件创造的胜利,其本是以守为主的,赵构之所以后来痛下杀手的一个原因是,在没有岳飞在前线的情况下,以刘琦等人之力依然可以大败来犯金军,以为岳飞就失去了唯一性。其实,岳飞有一个其它将领无法比拟的特点是,他是赵宋少有的攻击型人才,金国以铁骑出名,在岳家军的步军面前一样无效,“拐子马”和“铁浮图”在堰城之战里悉数登场,在岳家军只管低头向前的玩命杀法面前一样铩羽。纵观整个宋史也难得一见。所以,岳飞不仅打破了大金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也同时增强了南宋的抗金自信心,在后来的对外族的战争中,岳飞甚至是全国人民心中起到了一个精神上的作用。说岳飞是一个战神是不为过的。
也胡缠
发表于 2010-4-11 22:06:15
(二 赵构
岳飞在军事上可以说是一个天才,他的军事技巧在对金战争中发挥到一个极致,同时他也可悲的把他的军事思维套用在别的领域里,在军事上他敢打敢杀,这种方式用在政治上就是要命的事情,(好象从来军事和政治就是不通,我们那个林帅,把军事套用政治的方法,活用成另外一种情况,有几次大家以为可以成功了,最后还是折戟沉沙了,所以这个说法到目前为止依然成立。 第一,岳飞在最得意时,高呼“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是什么意思,在军民耳中是光复国土,在赵构耳中就是,迎回二圣,有取而代之之意,就算当时徽宗已死,钦宗说,我已无当帝之心,把我接回去,就心满意足了。这同样还有对赵构在潜意识的不屑,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鄙视。这种口号,固然有震奋军心的作用,也同时刺激了其他人主要是赵构和其它将领的苟且自尊心,以至于岳飞入狱时,无大臣求情,有王俊等人的落井下石,这和百姓的对岳家军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高度评价形成对比的。他的直爽,让他在朝庭里四面楚歌,是岳飞的悲哀,是南宋的悲哀,这也是政治的悲哀。还有本来政治就是一个危险的漩涡,岳飞偏往不安全在地方搅,赵构是一个阳萎患者,无子嗣,正赶上金国新败,要在政治上出新牌,就说要立钦宗的儿子立为帝,来搅乱南宋人心,因为从理论上说赵构继位是名不正的。这时,岳飞趁君臣言语甚欢的当,就说你的干儿子哪个王不错,应当立为太子,赵构当时就不高兴了,说你大将提兵在外,立储之事岂是你干预的,这犯了赵构的忌讳,我想这绝对是赵构杀岳飞的一个原因。从另一方面说,岳飞也不是一个好臣子,有三次撂挑子的记录,也就是不服从管理,不接受掌控。对于一个有着广大号召力,又以善战著称,又拥兵众多的这样一个将领,对于一个一心要延续苟延残喘的赵宋皇帝来说,要有所作为,这是一个适当的选择。只需要一个适当的时候,1142年,赵构觉得天气不错,心情可能也不错,于是跟秦桧说,动手吧。
后来人说,赵构你错了,你简直自毁长城。现在,我想,赵构也会后悔的,岳飞死后,秦桧派白师中来瓦解岳家军,出奇的容易,因为岳家军在岳飞死后,就是一盘散沙,这本来就是一个组合的团队,战斗力高,是岳飞的缘故,也许他们的利益共同点就是抗金,除了这个,并没有其它的野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岳飞有异志的可能性很低。他军令严明,却不假公济私,排除异已。要不然,岳飞死后,早就应该激烈的反抗了,同时被一些利益的驱动,就不会有大将王贵、傅选的诬陷了。就算岳飞没有形成气候,领着一群不能随心所欲的虎狼,能有什么作为。三国时期的灭蜀大将钟会,灭蜀后欲自立,结果被部众杀死,如果岳飞看不到这步,也只能步钟会的后尘,因为之所以赵构能顺利当上皇帝,跟他不太靠前的大宋血统有关,也跟全国思战复国有关,如果离开这个前提,岳飞也一样,不是战无不胜的。所以当时的大势就是这样,前提就是自保——抗金——复国。赵构如果想到这点,他能从他撤下来在一个个大帅,都没有任何作为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说,赵构错误的估计了岳飞,也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情况,至于,赵构杀岳飞是受了金的要挟,从哪方面说,这都是无稽的事情。
处于这种情况下,就算岳飞反了,也不会有所作为,只会众叛亲离。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情况,岳飞成为民族英雄,享受庙堂的供俸,而秦桧等替罪羊就一跪千年。历史没给岳飞光复山河的机会,却给了赵构一个骂名,使得南宋的一百多年不值一提,或许是历史的尴尬,个人眼界心胸的局限,导致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赵构是,岳飞也是。
我相信,公元1142年1月1号,摆在赵构面前绝对是一个选择题。他将绝定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
也胡缠
发表于 2010-4-11 22:07:03
(三 北方和南方
例来还有种说法,说赵构杀岳飞还有原因是从当时的情况上考虑的,意识到岳飞狂热的进军中原,只会招致大败,让赵宋这一点资本消失殆尽,自保都可能是个问题,因为固然金国新败,实力未损。金国的铁骑相当的历害,不是宋军以步军为主的部队,所能对抗的。
这些话是有道理的,长江以北,以平原为主,利于骑兵冲击作战,没有足够的精良骑兵是无法取得大胜的,而金以骑兵起家,长江以南,不利骑兵发挥优势。尤其江南一带以水战为主。更是金军的死穴,黄天荡一战韩世忠胜在打水战上面,实在很侥幸。
三国有句老话,叫“北人善骑,南人善船”。这南北又以长江为线,从三国时期的魏吴对峙开始,长江就是一个很难逾越的障碍,这不仅是长江天堑的原因,同时也是南北两地作战要求的差异,双方进攻对方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主要是双方各执一样利器,到对方的领地又会水土不服。这就形成了一个分水岭,几百年间,成百上千万的军马在此撕杀,如果把无数的历史重叠一处,长江就会象一条伤口那样赫然醒目。
魏吴对峙大约一百年,短暂的西晋过后,又以长江为主战场,发生长期的南北对峙、拉剧。也就是这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开始壮大,扬鞭策马中原驰骋。曾经在梁朝的梁武帝时期,双方都自以有吞并对方的能力,结果发生了相当惨烈的拉剧战,也就是后来辛弃疾词里的“元嘉草草”。这段历史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南北对峙的样板。是一个无法翻越的蕃蓠。
大约在宋以后,长江依旧是天堑,却失去了分邦裂土的作用,我想,一是实现完了民族大融合,单一兵种的弊病也有所革除。二是骑兵作为平原优势的兵种,在大炮面前失去了往昔的锋利,所以也就形不成南北的对比了。既然没有了对比,就看谁更得势,就可以一统中原了。
1142年是这样,少数民族蜂拥而至,往往是你方登罢我上场,在宋的三百年间,折磨他的是契丹、金、蒙古甚至还有西夏这样的小国。少数民族的铁骑横扫中原,如入无人之境,让他最后折服的也就是两样,一是南方不惯的地理及头痛的水战,二是大量的民族勇士被同化,官僚被腐蚀。最后往往被一个先进的文明消灭的全军覆没。而实际上他们挥舞马刀的时候,先进文明的代表一方正在屁滚尿流的奔走哀号。蛮族入侵是对文明的自以强大的一个嘲笑。
北方盛产马背上的雄兵,尤以蒙古为悍,疆土广大不说,南北对峙的魔咒,也是在他的马蹄下粉碎。我看过一些书,后来才知道,强大的铁骑背后关键是有良好的军事制度,这往往被世人忽略了。
再者,宋人惧怕的“拐子马”和“铁浮图”。不过是给马装上了铁的护具。可见当时在军事装备上,宋军是低人一头的,就凭这点,宋人想赢得战争,很不容易。所以,赵构的看法也附合当时时人的看法。
军事上的低能,一两针强心剂也于事无补。所以说从另一方面,我也不看好,岳飞直捣黄龙的想法的可行性。历史没有给大家这个机会。现在只是猜测,但从明朝对清的对抗中,可以找到答案。清对明打了几十年,清反而越打越强,有过关外三大战役,最后连据说能舞动八十公斤大刀的猛将都阵亡了,到后期,清军的马具和装备,就远远不是号称大国的明所能比的,最后的胜利者大家也都知道。所以,后来大清动不动就吹一下八旗铁骑,这是有背景的。
只不过,宋金对峙时,金远没有入主中原时那么强了,要不然不会政局动荡,君主更换那么快。一方面无力灭宋,一方面自乱不暇,所以,金多少有些空心,以至于后来被蒙古一扫而光。
看来一个国家强大的努力要不少,灭亡哀败的理由只要一个就够了。
总之,1142年间的兴亡,真的很动人。
也胡缠
发表于 2010-4-11 22:14:36
这是我6年前写的,说明我对岳飞及他的死有许多好奇,也看了许多相关的文章,既然大家都感兴趣,我也发上来,有兴趣的大家看看,我认为历史绝不是教科上那么武断,个中曲折足以让人生一番感叹,人做为历史中的一员一定有迸发光彩夺目的一面,也有个人性格导致的悲剧,而这些和历史重大关头结合一处时,就尤为激烈了。
路边的路人
发表于 2010-4-11 23:09:09
小孟童鞋真是个才哈,全部自己玩……。这个味道,有别于以前的民谣。真是什么味道呢?
创新总是值得表扬的,我大力表扬。丫真有才……
老孟
发表于 2010-4-12 01:51:46
胡缠对岳飞也感兴趣?我的偶像大多数都是古人,哈哈,我前一阵子写的《孙悟空》也是.......
回路人:我全自己来是迫不得已啊~~我也想专业人士给我编曲,没有嘛,只能自己来.........
竹子
发表于 2010-4-12 06:39:56
真热闹,我听不了歌,但是就为这名字也得顶上去支持
竹子
发表于 2010-4-12 06:51:03
小孟啊你应该多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不要总是自己在家里闭门造车,自己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