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夜小末 于 2016-9-29 12:32 编辑
《让歌词回到她该有的样子》
作者:夜小末
为了方便交流,我先大概介绍一下我看待歌词的态度。
歌曲是种商品,听歌是种消费。 写作是种倾诉,创作是种生产。 作词是半成品,填词是基本功。 受众才是标准,市场需要迎合。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我把原本大段大段的文字叙述精简为以上几个句子, 因为本人的职业关系,我看待一些事物,都会从多方面去考虑, 特别是某些消费群体的行为特征,所以让我来看歌词的话, 会先考虑这样一篇作品,要对应着哪一类听众,而这一类听众的喜好又是什么。 如此梳理一番,大致就能衡量出这个作品是否具有成功的潜质。
今天挑选的两个作品,都是比较成功的。 这里面有很多客观的因素在里面,有成熟的团队运作,有广阔的平台辐射, 最重要的是,对于他们所对应的听众来说,旋律很好听,简单,活力。 不过,这些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我们只看歌词部分好了。
我也是因为这个活动才特意去看了一下这两首歌的歌词文本, 之前经常听到,从未在意,因为这些不是我需要花费时间去循环的歌曲, 我不是这些歌的受众,他们在创作之初就是排斥我的,我不听,很正常。
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听不听无所谓的,我自然也没有资格去评价他, 只要孩子们听着舒服,合适,过瘾,就行了。
这两位作者的名字之前倒是都留意过,特别是吴梦知, 之前写文案经常会看到她的名字。姑且不说她们的才华高低, 就现成的这两首歌,这样的句子写起来真是绰绰有余,莫说她们, 群里的诸位也大都可以信手拈来。
问题在于,句子很普通,但这些句子与旋律的结合是那么的紧密, 浑然一体,平仄高低的走向,基本就是旋律的起伏。这就很厉害了。 除了对旋律、音节的精准把握以外,她们的遣词造句包括语气, 都是以一个同龄人的身份在对小听众们传达一个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情。
上面这一句有点长,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再多说两句。 孩子们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很接近儿童文学的创作手法问题。 幼儿启蒙是一个档次,少年儿童是一个档次,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音核有几位老师热衷于写低幼儿方面的歌词,大都是传统的打油诗一类, 三三七的格式居多。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误导。 这很大程度上造成部分孩子后期的节奏感不强。
由于之前大量的同类型童谣出现,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孩子要听的。
这就像是填鸭,没有设身处地去考虑。而且话说回来, 之前有太多可做经典的童谣传颂了,他们的受众群体一两年就会更新换代, 00后10后都已经茁壮成长了, 所以就没有必要维持旧的姿态去等待新生一代过来接受这些过时的东西。
写这类作品,不要高高在上以成人视角去揣摩,而是真的融入到这个场景中去, 用一颗质朴的童心,去等量互换当下孩子们的信息。 就像前不久热映的大鱼海棠,观后反应偏向两个极端。
其实这也是由于创作团队打了太多情感牌, 从而拉拢了一大批奔着情怀去的观众, 怀着目的去,没有达到目的,自然是一批舆论倒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