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核原创音乐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李太伯

写论坛发帖之前:聊聊歌词写作的精神状态与词格等问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4 13: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余旋儿 于 2010-7-24 13:55 编辑

再说点儿在别处读帖经常会引发的一个联想,很有趣,会笑到肚子疼(这样说是修辞里的夸张,没别的意思,是想多点吸引力 。有些常在一起写的,把你的我的恭来维去,找出一两点来,大加赞誉,不惜肉麻。其实也都知道整体并不行。我联想的这个比喻也不知恰不恰当,但为了明理,先不顾这些。不知怎的,我会想到还剩下一点没有烂完的柿子,那些人捧在手里津津乐道,还美其名曰学气甚浓。其实这里头的缘故是很显然的,没有起承转合,又没有另外的高招,所以导致了作品在架构部局上总是存在重大缺欠,很难成歌。就像那个烂柿子,没有样子。但写了那么多年了,妙意佳令还是积累了点点的,或许被那些个烂反而称托的更耀眼一些也未可知。但同样是这些人,明明是格式上出了大问题,却偏偏还最不屑于格式。对这个不笑一下也忍不住啊,呵呵。学了格式,就解决了通篇的问题,烂柿子也就油光水滑了,这样那些可圈可点之处不就成了锦上之花了。可这种好事,却也不肯做,岂不悲矣。前面说的哭笑不得,就是这个。好了,头也昏了,没能量了,我要去玩了也。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4 17: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来着,受益匪浅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3-14 09:26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7-24 23: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欢迎太伯兄回来。老灰虽与太伯兄相交尚浅,但对太伯兄的学识真的一直钦敬有加。
    这个贴几天来一直想回没有回,没回的原因一是近日诸事纠缠,没有像样的时间段可供于坛子里久留,二是一直对“怎么写歌词”的问题无心用功,没有什么成型的或者助益大些的理论能够与词友们分享。但断断续续一路看下来,不免也又有些舌痒。。。
    太伯的起论里大部分的说法在下态度上是支持的,但也就是个支持而已。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就连在下这个一直以来只能以“歌词论坛混子”捉襟而见肘着的晚学见到的也着实不算少了,但见到的越多越发感到,歌词写作原来至今仍是不成学科、未有定论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或者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有探究,吵吵嚷嚷过后,也还是规矩难成形、尘埃落不定。我也一直很想听听我们大多数人公认的歌词大家的说法,期待他们为我们这些后学指条明路,可惜我找来找去发现他们基本上竟是毫无此意。
    在下某年也曾混得与某唱片公司小签一约,之初便得其写作指南类的一篇小文,老实说,那东西他们是抄来的,因为此前即见过,而且貌似也不是什么大家之言。按说,好家伙,唱片公司,够专业的了,竟是亦无像样的科律和教义可依可据啊。与该公司有约不足一年,在下不求上进,即自行告退了。
    当然,这不是说,写歌词就没有什么参照没有什么章法了。有一段时间了,偶尔在电视上音乐台看几个MTV,我习惯盯着字幕了,大多数时候都能感觉到自己与其这样那样的差距,或情绪走势、或语词色彩、或意象妙处,等等,唯独难有格式方面的感悟。当然,这不能说明什么,这只是我个人的偏重、甚或偏失。
    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倒是我也极力建议大家不要漠视的。但我仍然冒着强词夺理的嫌疑说,这四个字不是为格式服务的,它是叙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感情所基本需要的,换句话说,它是我们人类理解问题的最通常习惯所提出的一种要求,也正是因此,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文学创作乃至艺术创作。而歌词的短小和其表现载体一定历史时期的模式化作用的结果才导致出现了格式。因此,我自己的观点是,拿来一用的格式可以有一些,但不该以为这就是全部,更没必要尊奉。再者,持格式说的朋友恐怕也不能列举出究竟有多少种、都是什么样的正规格式,那这个“格式”就显得虚薄了。打个比方,一定要列举的话,20年前,我们可能会列出:a-a-b-b,a-a-b-c,c-a-a-b-c,a-a-b-b-c,a-a-b-c-c-d……等等,但估计还不会列出前面或者中间再或者最后加上一段或者两三段说唱的格式。
    再说结构和立意。大家都知道,结构和格式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就好比盖楼,盖几层是格式,每层的布局和功能则是结构(瞎比方哈 。我觉得一般情况下,结构是为立意服务的,我们常说的铺叙不够、意境不深、释情未至、抒情无力往往就是结构设计不成功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起承转合似乎更应该是结构上的事。
    ……想说的似乎很多,但说来说去,老灰也只能用“可能”、“大概”、“或者”等等词汇加以前缀,没办法,管窥之见,敢拿来一说已经很自以为是了。所以,我倒是愿意建议大家在与词友们互动的时候更多的从情绪情感的角度出发,看看怎样写来更让人有所共鸣的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3-14 09:26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7-25 00: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起一楼说几句大家也议论到的,就是关于“大师”和“经典”。“大师”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很多创作本身以外的条件在起作用,而且往往起了比创作本身更重要的作用,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是了解的;“经典”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多作品本身以外的条件在起作用,而且往往起了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作用,这个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是了解的。我故意这么罗嗦,是想说明一点,既是创作者,就没有一直的“大师”;既是作品,就没有注定的“经典”。别迷信这些。
    我们不是瞎写,也不是像太伯兄说的一直被称为瞎写。我们中间没有“大师”,我们的作品里没有“经典”,这是事实,但肯定有比“大师”不差的人,也有比“经典”不差的作品,这不是狂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3-14 09:26
  • 签到天数: 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0-7-25 00: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起一楼说几句大家也议论到的,就是关于“大师”和“经典”。“大师”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很多创作本身以外的条件在起作用,而且往往起了比创作本身更重要的作用,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是了解的;“经典”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多作品本身以外的条件在起作用,而且往往起了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作用,这个不用多说,大家也都是了解的。我故意这么罗嗦,是想说明一点,既是创作者,就没有一直的“大师”;既是作品,就没有注定的“经典”。别迷信这些。
    我们不是瞎写,也不是像太伯兄说的一直被称为瞎写。我们中间没有“大师”,我们的作品里没有“经典”,这是事实,但肯定有比“大师”不差的人,也有比“经典”不差的作品,这不是狂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5 00: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灰黄似乎提出了个新看法,你的意思是太伯的词格里应该加上结构或者把格式换为结构?学习了。讨论不好这个,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5 01: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伯太忙了,这么好的议题冷了场就惨了,我睡了个好觉,再来乱会精神然后接着睡,呵呵。。
    格式,规格样式。一定的成规,可以反复运用的东东,皆可称为格式,这应该不会错吧。当然还有许多别名,比如武术中的套路,工业的操作规程,农业的节令,军事中的战术,电脑中的程序,等等,叫法不同,但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各行各业里行之有效的行规。照着它不停地反反复复去做,就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起承转合这个定论存在了数千年了吧,到了今天这个文之大法甚至就连文人也不知其为何物,呵呵,笑而复哭也。太伯还有一个火辣辣的热点也直接触我神经,就是人格说。呵呵,这个好像我就有点不配说的感觉了,老触犯天庭的人还好意思说这个么。这个太重要了,甚至远远超出其它。不知这个也有格式么,我还没学会这个,很想找来学一下。好像应该是有的,因为很多人都乐乐呵呵的,不管词怎么样了,反反复复的就是一个乐。不过我可不想学那些肉麻的套话,或者说吹捧的格式。不知太伯怎么看这个,有高招么,一定要恩赐一教。我真的想把自己的人格好好的弄一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29 10:4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07: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太伯 于 2010-7-25 07:12 编辑

    回灰黄:很高兴看到你对这篇帖子所引发的思考。细读了你的回帖,我觉得观点之间并不存在太大分歧,只存在误读。
    1,起承转合,是就内容方面而言的,在为文方面,类似逻辑学的三段论,来自更早的八股文和律体诗。任何事物,有内容就有内在的或外在的形式,这个也是我们所能看得到的。八股文讲起句,承接,转意,合论。三段论讲正反合。我们一般写材料作文也讲引议联结。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更多来是人们的认识与阅读的经验总结。是一般规律性的东西。异于常人的人,自有异于常人的思维,对于这种人也许是不起作用的吧。
    强调的一点是结构与格式的关系
    灰黄举的关于结构与格式的例子的确欠了一点严谨。
    2,结构
    结构是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脉络与思路的体现。结构的外衣,可以称这为格式。比如书信,有书信的格式。这个好理解。论文有论文的格式,这个也容易分出来。但散文与小说就好区分了,这要区分内容也能判定出来。散文与诗歌就能好区分了,区分在韵上,一般散文很少用韵,但现代诗也有不用韵的,又不能称之为分行的散文,怎么办?区点在用词与意境的营造上。格式不是死的,格式也是发展的,格式最后形成的是什么?是文体。
    3,大师,小师都是别人封的,方文山、林夕没有称过自己是大师。这样的称呼,有时是对人的尊敬,有时是嘲笑。拿来不过是使用方便。也很少有人承认自己比大师差,这个可以理解。没有参照,或者否定参照存在之后的结果就是心比天大,人比天高。知难行易,认识自己是很难的。把心放在云端,就会把自己当成世界第一峰,这个很危险。写道德经的老子就总说渊啊冲啊湛啊,告诉人们,要向水一样,往下流,往下流,再下流一点。

    TO余

    人格之说我拿来比附词格之说,不要误解。这个比附之说是这样的
    人格的第一层面:人与动物相比,人区别于动物,人有人样子,动物有动物的样子
    比之于词格的第一层面:写词也一样,对于词人而言,不能把词写成文,也不能写成诗。尽管文和诗也能成为歌词配乐而唱,但要忌讳这一点。

    人格的第二层面:彼人的样子与此人的样相比,也是不一样的
    比之于词格的第二层面,我们的创作也遵循格式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格式
    以上的两个层面只是形体上的比较。

    人格的第三层面:人格的精神气质。
    有了前两个层面做铺垫,这个层面上的词人之词已经不受格式的约束,虽然是天马行空,但是格在其中。从容于法度之中。
    做一个比喻,书法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基本笔划的楷书还写得不好,就龙飞凤舞开始写草书,那一定是胡写。所以要临,要描,基本功扎实后,自然而然就能驭气用笔,龙蜿蛇蜒,满幅风雨,把你的思想情感心态通过线条的呈现出来,这已以不是书法了,这是笔墨下的精魂。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最初的这一招一式还是要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25 09: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余旋儿 于 2010-7-25 20:10 编辑

    奥,看了太伯对人格的解读,原来是指人性以及个性之层面,这才有所踏实。起初是只看了字眼儿,就打起了冷战,端的好险。我的确是作贼心虚了,自打被人剑指人品,会找事什么的,一见人什么的词语就直哆嗦。好在对歌的爱好还有点执着,只顾谈经论道,别的是可以淡掉的。即便是太伯真指了这些,我想这个趣也是挡不住要凑一下的,呵呵。。另,起承转合在任何一本讲歌词写作的书或是教材中都是必推的。从前的确曾为八股一类的古物,但因它太有用了,竟一路沿袭了下来。毛泽东是反八股最烈的,但也从不反起承转合。在中国大破大立的鼎盛之时文革,领军人物江青还把它挂在嘴上,并模仿着写了那首“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歪诗。还别说,歪么歪点,四句话倒也把一个诺大的事物囊括的清楚。江青在文学方面只能算作个雏儿吧,但能把五绝写到那个份儿上,这不得不说起承转合确有了不起的奇功异效。正如太伯所说,细论起来,这是四门功课。但现代的说法早已剔除了其陈旧迂腐的部份,只取精华。当然在这里是无法细说的,篇幅太大,而且也不是人人都会感兴趣。但确有此物。学了它,对作品的提升可以说是阶段性的,至少几句话就能摆平那些繁琐事件的描画勾勒。又因文法各异,各句之间存在着强化和对比的关系,所以形成波澜之势,这就具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比如写一件事情,起句就要起的来,勾住人的视线,然后承句紧随其后,将其印象进一步巩固充实。这时候,对事件的交待就应该完成了。然后转句,不能老绷着,对吧,喘口气,最后合句,情绪总的渲泄。歌词无论长短,有了这样的布局谋篇,还会平淡吗。当然这只是乱说说,个中滋味远非于此。好多词,从头到尾都是一种写法,如果有点妙句点缀一下还稍好一点,但效果毕竟有限。文章魅力大部份来自于文法,这就是锦,而妙语佳句则是花。即便是没有花,光是锦也很好看了。例子太多了,随便举一个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平平常常的几句话,为什么放到了一起,彼此之间的力量都被放大了,竟震撼了人心。这回卖个关子,也是求个教,看看能从中解读出什么。呵呵。。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11-29 10:4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25 1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兄,你看你写的这几句话

    “文章魅力大部份来自于文法,这就是锦,而妙语佳句则是花。即便是没有花,光是锦也很好看了。例子太多了,随便举一个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你的观点而举的

    反过来你又问:平平常常的几句话,为什么放到了一起,彼此之间的力量都被放大了,竟震撼了人心。

    前面你已回答了你所认为的魅力所在,后面还要问其它人为什么震撼人心吗?

    既然是卖关子式的求教,还是向自己求教的好。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音核原创 有您更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